山东五莲剪纸非遗传承人82岁了,手脚不灵便却能剪出精美的剪纸
见到五莲剪纸非遗传承人夏彩德,是在其女儿县城的住所。一所临街的铺面,被她女儿陈娟开为一家摄影工作室和茶坊,倒是窗明几净又敞亮,但硕大的铝合金落地玻璃窗上却不见一处窗花。
夏彩德今年82岁,手脚不太灵便,耳朵也不太灵敏。她甚至不会说普通话,更难以听懂我的请教问询,于是她女儿在一旁随时翻译。我们的对话时断时续,倒是她手中的剪子始终没停,时不时地拿着给我看看,再自顾自嘟哝几句。她默默地剪,我静静地看,等剪成展开,摊于手掌,夏彩德指了指窗户,示意我——这就是窗花了。
窗花是中国传统剪纸的主要品种之一,在民间剪纸中数量大、分布广,也最为普及。旧时,胶东、鲁南地区的民居大多为砖土结构,唯门窗用木制。窗户一般开于炕前,一米见方,以九根木柱支撑,中间开有一个方形气窗。为避严寒,一般在窗棂上封贴白纸用以挡风,但木棂白纸缺乏美感,尤其逢年节,为着讨份吉利,便衍生出了往上贴颜色红艳、寓意吉祥的窗花的习俗。因而在五莲,剪纸也常被唤作“剪窗花”。
五莲窗花以套而计,一般由6~8幅组合而成,可分为窗户花、窗心花、窗角花、窗棂花。窗户花贴于九根立柱之间的空隙处,因其所处位置一般比较细小,大约5~6厘米宽,15~20厘米长。图案无边框,题材多以表现春、夏、秋、冬之牡丹、莲荷、菊、梅为主;窗棂花则要大一倍左右,可贴压于立柱上,有边框、长方形的图案,素以莲花和鱼表达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。有意思的是,围绕着中间的气窗,窗户花与窗棂花可贴于上端,亦可贴于下方,譬如位于西北部的汪湖镇就惯常于窗户花在上、窗棂花在下;而东部的叩官镇则正是反向,且夏奶奶剪的窗棂花于边框之外,还续有一些流苏,凭添一分俏皮、喜庆。再说窗心花,即是贴于中间气窗之上,一般以福字、喜字,抑或福娃抱鱼、牡丹花开为主,一般取团状图案;至于窗角花,则是贴于窗户四个顶角之处,呈三角形,多为一些动植物穿插缠枝的图案。
摄影:李丙飞
夏彩德的老家叩官镇阎家庄是年节贴窗花的繁盛之地。夏彩德上小学时,剪窗花就在同班同学间风行了,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拿起剪子剪下第一枚窗花,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。说起来,夏奶奶算是敏而好学之人,尤擅女红,剪纸、裁衣都做得来。但她不会画画,做衣服都是看别人穿来个样儿再裁出个大概,学剪纸也是“看见班上有个同学会,自个儿就悄悄地跟着瞧,多瞧了几次,也就会了”。
夏奶奶一剪便出了名,旦逢年节,十里八村的人都爱来求。虽说五莲地区有贴窗花的习俗,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剪,夏奶奶自己爱剪,逢年过节剪得也多,自个家贴不完,余下的都给了街坊邻里。钱是从来没有要过的,也没指着拿剪窗花作门营生,就是自己真心喜欢,每每剪出了个称心如意的花样,心里又美又乐。
摄影:邢玉
因为自己不会画图稿,夏彩德的剪纸往往比较遵循传统,早年间是些什么花样,她看见了就照着剪,传下去也还是这样。翻看她的四季窗花作品,依然是牡丹、莲荷、菊、梅,小猫、小狗等点线结合的简洁几何形图案;尺寸、制式都与早年间贴于木头纸糊小窗格时的一模一样,并没有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而进行任何改变。用她女儿陈娟的话来说:“俺娘剪的往人堆里一搁,我就知道哪个是她剪的。”总结而言,其特点正是古朴无二。
说到这里,夏奶奶似乎有些不同意,拿起一幅牡丹作品不断向我示意,似乎在说:“俺也是有创新和发挥之作的。”譬如这幅牡丹,其原型是花篮上一枝盛开的花朵,夏奶奶剪着剪着觉得上边再加两枚花骨朵会更好,然后又给边框顺手剪出了花瓣弧,于是整个画面便丰富成了花团锦簇的模样。其实这也是老一辈剪纸的创作思路和模式。
采访期间,她还不时摩挲着一幅观音肖像的剪纸,似是其得意之作、心爱之物。在我看来,倒也瞧不出什么特别,不过像是五莲剪纸传统中少有的图案吧。陈娟在一旁解释道:“这是俺娘40来岁的时候,去了一趟新疆走亲戚,从那儿学来的。”从新疆学来个汉地观音图像,也不见得稀罕啊,我心里嘀咕着。但是夏奶奶却惦记着,上了心。发现五莲剪纸里本没有这个图像,就叫她女儿四处找寻,终于从一幅挂历上描摹了下来,夏奶奶便剪开了。几十年来,这是她最爱剪的图案,如今年岁大了,却剪不出了。陈娟指着观音像给我解释道:“人物剪纸是最难的,尤其是观音像,一是衣饰层叠繁复,孔眼、线条可磨人了!再来,你看菩萨像慈眉善目,表情眉眼最不好剪了。”说到此,我才明白,一幅作品往往是从面部开始剪,脸剪坏了,一幅作品也就废了,这恐怕也是五莲传统剪纸少有人像的缘故吧。闲聊于此,夏奶奶在一旁叹息,这句我倒是听懂了——“剪不动,剪不动了”。
夏奶奶年轻时剪了那么多窗花送给别人,自己家的窗花却从来贴不过年。究其原因,是家里人怕窗花贴得时间长,破了、旧了,于是一过十五就给摘掉了,夹在一个大本子里收藏起来。这个传统伴随着陈娟的童年直到80年代。
中间的六七十年代于五莲剪纸是一个隔层。因着“文革”期间“破四旧、立新风”的全国大气候,五莲的剪纸现象稍有缩减,一定程度上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。夏奶奶1966年结婚,说起来也没能给自己置办一些剪纸彩头。这段岁月里,夏奶奶旦逢年节,倒也爱习惯性地动手剪几枚,不过就是象征性地自家意思意思,最终也被女儿压在了大本子里。
五莲剪纸命运性的衰落,是在80年代后。改革开放后,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,人们再也没有那么多农闲时间,坐于窗前的炕上静静地剪一枚花样。传统的居住形式也在改变,木棂白纸窗不复可寻,再往上贴窗花也就显得可有可无。进入90年代后,传统手工剪出的套系窗花,演变为单独的一个图样(相当于以前的窗心花),“福到了”或是福娃、喜羊羊等现代元素的图案,工厂批量生产的塑料质地的“新式窗花”,价格才1.5元。及至2008年,夏彩德被评为“五莲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”时,她已经几乎20年没有动过剪刀了。好在,就像她所说,这就像是个融于血脉、生活习惯的事,再捡起来依然不觉得生疏。如今已经82岁的夏彩德,时常还会动动剪刀,周末也会去县里民艺传习所教大家剪纸,然而终归是老了,老花镜从100度配到了400度,医生说再往上就配不了了。
想起开头时,我曾试图将夏奶奶剪好的窗花贴在现在屋里的窗户上,陈娟下意识地一口回绝:“那不行的,不是那回事儿。”大概在五莲人的传统意识里,窗花就是要贴在木棂白纸的老式窗户上。然而随着改换门庭、移风易俗,传统或将一去不复返,而夏家收藏着历年窗花的大本子却将留存在时光中。
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。
撰文:槛上人。摄影:刘涛 等。内容来自:《风物中国志.五莲》
最新评论
真为五莲人感到骄傲